时间: 2022年08月07日 09:39 | 作者:www.18新利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49次
数据来源:众成数科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器械越来越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关注。中医器械是指基于中医医理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中医诊断设备(脉诊设备、望诊设备等)、中医治疗设备(灸疗设备、拔罐设备等)和中医器具(针灸针、三棱针等)。中医器械在中医诊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中医诊疗的科学化、便捷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众成数科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医器械产品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产品有效注册数量由2021年的1154件上升至2021年的2512件,复合增长率达29.6%。
公立医院中医器械采购额由2021年的6544万元上升至2021年的7844万元。其中,熏蒸治疗设备、灸疗设备、穴位阻抗检测设备的采购额占比最高,占据了市场整体的近九成。
数据来源:众成数科
国内中医医疗服务行业中的5000元以上中医诊疗设备数量也增长迅速,新浪,从2021年的133328台增加至2021年的243393台,复合增长率为12.8%。
数据来源:众成数科整理
01
产业仍处于中低端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医器械产业仍然相对弱小,市场潜力未得到充分激发。公立医院采购额尚未过亿,显示中医器械的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与此同时,中医器械产品的科技成色也略显不足,现有的中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种类也较为单一,多为穴位贴、拔罐类、刮痧类Ⅰ类理疗产品和熏蒸仪、针灸仪、皮内针等Ⅱ类产品。在2512件注册产品当中,Ⅰ类医疗器械1960件,占比78.0%;Ⅱ类产品552件,占比22.0%;没有Ⅲ类医疗器械。
数据来源:众成数科整理
Ⅰ、Ⅱ类产品研发周期短、研发投入低,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销售收入,但是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产品利润也相对较低,产业整体处于医疗器械产业链的低端位置,企业恶性竞争趋势明显,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创新多集中在材质、形状上,难以形成技术突破。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中医医疗器械企业主动研发创新器械意愿低有关,医疗器械前期研发周期长,投入强度大,而中医医疗器械市场相对较小,企业不愿在研发方面承担过多风险;二是缺乏产学研合作,中医药院校中,设立医疗器械专业的院校较少,技术和研发人才产出不足;三是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缺乏科技成果转移途径,科研院所的最新技术较难转移为可变现的产品。
02
政策引导创新研发
面对这一情况,提高中医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变得至关重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研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中医医疗器械产品,就成为了实现中医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多次强调研发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性,针对中医器械的产业升级,《“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独特优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深度挖掘中医原创资源,开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装备,重点发展脉诊、舌诊以及针刺、灸疗、康复等中医装备。《“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也提出:鼓励围绕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康复,研制便于操作、适于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
由此可见,研发和创新将成为接下来一个时期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主线,产业升级、中高端设备研发将成为无可阻挡的产业趋势。未来将会有一批中高端器械企业脱颖而出,在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大放异彩,成为中医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头羊。
03
关键点在成果转化
培养更多的中医器械领域优质企业,就要加强中医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加强中医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其关键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医器械的创新与研发过程中,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可以投产变现的中医医疗器械产品。
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周期长,对创新环境要求较高,仅有企业一方参与难以形成优秀的创新成果。同时,我国中医院校的医疗器械专业也较为薄弱,没有设置独立的中医医疗器械相关专业。提升中医药院校的医疗器械专业水平,探索建立设置中医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可以有效促进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