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年09月10日 13:53 | 作者:www.18新利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94次
“阿坝,汶川。”
四个字的标牌,异常醒目,被缝在橘黄色衣服的袖子上。
穿着这身消防员衣服的救灾男孩张自立,正双手托抱着一个小婴儿。不熟练的姿势以及眼神里投射出的紧张,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他太想保护好这个孩子了。
汶川消防员张自立怀抱2个月大婴儿,他曾在汶川地震时受到帮助,网友亲切地称呼他为“汶川哥哥”。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9月7日晚,在四川泸定地震发生48小时后,汶川和泸定被一张照片串联了起来,引无数人感慨。
2021年,汶川地震,救灾战士盛于峰微笑地抱着一名刚刚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婴儿;14年后的2022年,泸定地震,在汶川地震后长大的消防员张自立抱着一名婴儿从灾区疏散。变的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截至9月8日12时,地震已造成86人死亡(泸定县50人、石棉县36人)、35人失联、400余人受伤(其中危重伤13人、重伤39人),目前在院治疗250余人。
这场自然灾难的救援,是前线救援队的争分夺秒和全力以赴,是无数个让人泪目又心疼的奋不顾身,也是牵动着14亿人的齐心祈愿。
距离震中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山路不通,水路是转运伤员的唯一通道。受访者供图
“退休的医生都回来了”
“今天刚接诊了一位救援队送来的妇女,查房时她告诉我,昨天上山和同村同伴摘核桃,刚到山上就地震了,亲眼看到身边的同伴儿被落石砸中,当场遇难。说到这就哭起来,她说现在依然很害怕,谢谢大家救了她。”
9月6日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告诉记者,到雅安支援的灾后第一天,这一幕最让他心痛。后来这位大姐告诉他,以后她更要好好地活。
胡钦胜和另外三位同事是华西医院赴灾区的第二批队员,定点支援雅安市人民医院。而他的同事、华西医院应急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朝华,则在得知地震消息不到半小时,就从医院起身,带着8位同事一起,开着两辆装满物资的救护车,去到了距离震中只有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
“目前住院的患者里,还有十多位需要手术,还有一位比较重的伤员,坠石砸到头部,颅内出血,全身多处骨折,呼吸和神经系统创伤也很大,整个人是休克状态,比较危险。”9月6日,胡钦胜告诉记者,目前还有4位患者在雅安市人民医院ICU抢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左)在雅安市人民医院紧急救治伤员。受访者供图
同样支援雅安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吴孝文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地村民全都自发加入救援,那位妇女就是被村民发现,然后和救援队一起送到了医院。在这种灾难环境里,没有人多想,看到有伤员就去救。
“一位村民一直是跑着的,送来一个伤员就马上冲出去。后来我拽住他问着急去哪儿?自己有没有受伤?他只说了一句‘救援人员,不熟悉路。’”吴孝文说,从凌晨到晚上,最让他感动的除了这些幸存村民,雅安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共15人,当天全部集结完毕,连退休医生都赶回来了。
伤员在和吴孝文交流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感受就是:这次地震来得太急。“往常都是左右晃,还有点时间去反应,但这次是垂直着直接就往下掉,没有任何的预兆。”
胡钦胜预测,后续可能会有一个救治小高峰,因为在救援队的抢修中,灾区的山路陆续开通,很多伤员开始输送,医护人员也已经做好了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全力抢救。
“雅安市人民医院那些头发都白了的老人也回来了,和年轻人一样在奔走。他们都说,救人是第一。”胡钦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在泸定县距离震中30公里的某小学担任副校长的辛刚(化名),在地震的一瞬间,立即通知门卫拉响警报,组织学生有序避险逃生。
9月5日12时52分,“砰”的一声巨响。“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要马上通知门卫拉警报。但是震感太强烈了,我一站起来,差点就被晃倒。”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拉响警报以后,老师带着学生,总共上百余人,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撤离工作,大家聚集在操场上,无一人受伤。
“我们对地震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学校经常会组织演练工作。”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感知到地震以后,老师和学生们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躲避,听到警报就马上有序地跑下了楼,来到安全地带,老师孩子们目前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