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年09月12日 22:24 | 作者:www.18新利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118次
千年药都,华佗故里。
位于安徽西北部的亳州,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也是全国闻名的古药都。这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中药材种植的重要基地,不乏亳白芍、亳菊花、亳紫菀等“亳”字命名的道地药材,各类药用植物种植规模达120万亩。
目前,亳州拥有206家药品生产企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每天上市中药材2600余种,日人流量4~5万,年交易额超300亿元。
2021年,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45.8亿元,出口中药材及中式成药1.5万吨,价值5.1亿元。同时,今年上半年,亳州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
这个古药都,正带领中药材走出国门,散发新魅力。
没人能说清楚古药都的历史有多久。
相传,早在华佗时代,网易,亳州就已经有医药栽培。但真正有文献可考的,是在三国魏文帝曹丕《皇览》中,关于亳州种植白芍的文献记载。
不论历史起源从何开始,亳州中药材自古闻名是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明清时期,亳州凭借天然的位置优势,成为山陕豫鲁等交汇处重镇,客商云集,经济繁荣,也因此带动当地中药材贸易发展。
彼时,全国中草药在亳州云集,仅城内就有四五条街主营药材,尤以花戏楼为甚。亳州也因此成为与河南禹州、河北祁州、江西樟树齐名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有着“药不到亳州不灵”的美誉。
中药材贸易的繁荣,反过来促成了亳州中药材种植规模扩大。
当时亳州几乎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清初时,亳州种药农户达2000多户,乡间种植多“以顷亩论”。
清朝诗人刘开《城东观芍药歌》的诗中所写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即是描写当时亳州人人种植芍药的场景。
到民国时期,亳州中药材贸易尤甚,仅纸坊街、里仁街、老花市的药栈就有近百家,不乏20多家像德泰、保全等资本雄厚的中药材公司。
然而亳州中药材的发展很快被迫按上暂停键。
自1925年孙殿英攻陷亳州后,亳州中药业开始由盛转衰。《亳县志略》记载,民国时期亳州药业亦相继停闭,维持者仅十余家。
此后由于战争纷乱不断,亳州药材业也彻底萧条下去。1937-1949年期间,亳州不仅栽培的药材品种减少,且产量也大幅锐减。1949年,亳州当地药材种植面积大约只有20公顷。
1949年后,亳州开业药行恢复至41家,紧接而来的是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急剧增加。
然而由于缺乏计划指导,亳州中药材种植出现成批抢购,以及生产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为此,1955年,当地成立了亳县药材公司,不仅推行奖售办法,对全县中药材实行统购统销,还首次组织药材出口。
但受到1958年禁止私营政策影响,亳州中药材又走向冷落。
直至1978年后市场开放,亳州中药材贸易才重新活跃起来。彼时,不少当地人重操旧业,在和平西路、古泉路和谯陵路三条街道做起了中药材生意。
随着中药材贸易规模扩大,以街道作为中心的局限也开始暴露无遗,交通堵塞、市场混乱、产品质量等问题相继涌现出来。
为了促进亳州中药材行业规范有序化,当地政府在1984年修建了一个占地6万平方的中药材大世界”贸易市场”,并在东边搭建了一条药材街,实现前店后仓的模式。
第二年,中国亳州第一届中药材交易会召开,亳州中药材一举在全国打响知名度,10天交易额1.5亿元。
而中药材大世界贸易市场的摊位也达到近千家,每日流动人口上万人,亳州中药材贸易正式从混乱转向有序运营。
此后几年,亳州政府再次加码布局,于1995年修建了全国规模最大、功能完善、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并于第二年正式投入运营。
此时亳州中药材,走对了最重要的一条路。
彼时,国内大批中药材市场乱象横生,假冒伪劣滋生蔓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务院下令进行筛选取缔。其中,有近100个中药材市场因不达标而被取缔,禁止运营,而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因规范化运营得以保留下来。
一番对比下,亳州中药材脱颖而出。当时,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日上药材货量达6000吨,品种逾2600个,日客流量3~5万人,年成交额逾百亿元,同时还带动当地加工、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兴起。
与此同时,沪谯、永刚、芍花堂等亳州中药饮片厂也开始崛起。
然而市场发展过猛,也导致当地开始出现管理跟不上,市场以假乱真的问题。
新华网(17.170, 0.03, 0.18%)曾报道,非典期间,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不少商家高价从农户处收取柴火料辣椒杆、茄子棵,并将其碾碎,充作中药材中的藿香。
此后,亳州中药材在全国遇冷。
直至2021年,康美药业接管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重新打造国际现代化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康美(华佗)亳州中药城,开始了当地中药材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