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年09月12日 17:30 | 作者:www.18新利 | 来源: 医药资讯| 阅读: 73次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 9月6日晚,国家医保局公示了2022年国家基本医保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这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医保谈判即将正式开始,中国的创新药马上面临年度大考。
国家药监局2021年审评通过47个创新药,再创历史新高,高速发展的创新药行业对可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款新药研发成功、获批上市,各方都希望能最大程度惠及患者,这其中,医保谈判是最重要的一环。
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医保谈判提供了机会,但业内普遍认为,医保谈判依据的“信封价”太低影响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影响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本市场比较消极、“出海”话题热议的当下,讨论中国创新药的支付问题尤其有现实意义。
经济观察报以创新药支付改革为主题,邀请了6位嘉宾针对以上议题共同讨论,他们是:
宋瑞霖,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
陶立波,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中心研究员
李宁,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
崔昳昤,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
祝刚,亚盛医药首席商务官
钱叶,镁信健康副总裁
创新药支付改革背后的细分议题包括了医保谈判的“信封价”如何得出、药物经济学如何测算、动态报销比例是否可行、多方支付体系如何搭建、医保谈判准入机制如何完善等。
以下摘自8月30日对话实录:
文钊(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今天是【国药维新】系列沙龙的第一场,经济观察报一直很关心创新药的话题。
我个人理解,一方面,对于正在与病痛斗争的病患和他们的家属来说,他们期望更多的创新药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进入市场,进入医保,进入医院,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重获健康,重获生命,回归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药企、科学家,让他们愿意投入创新药领域,让真正的创新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
从这两方面看,我们需要建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今天讨论的创新药支付改革,就是这个努力的一部分。
一、医保谈判如何影响企业
宋瑞霖:中国的医药创新还很年轻,才走过十几个年头,但这十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必须要说,这种变化也给整个体系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成长得太快,跟创新配套的制度还没有同步配套,所以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医保支付。
我们的医保支付过去不是为创新药准备的,更多是为仿制药准备的,所以我们很习惯于做集采,很习惯于去压价,很习惯在竞品之间去寻找机会。
但是创新是建立在专利基础上的,而专利意味着专有市场权,所以如何让中国的医保与中国的创新态势匹配起来,不仅是医保面对的问题,也是创新药企业必须面对的市场变化。
到2022年,中国的医药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这个拐点就是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创新?我们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还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而创新?这个问题重新回到了桌面上,我们原来是解决“从无到有”,现在要解决“从有到优”,这就是中国医药产业现在面临的转型。
转型的过程中,怎么让全社会理性看待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来对待创新,这是今天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国家医保局从2021年成立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曾经7年半没有调整过医保目录,这对中国医药产业是巨大的压力,因为不调整目录就丧失了目录的调配功能。国家医保局成立之后,着手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在创新领域的步子也迈得很大,一开始规定两年调整一次,后来变成一年调整一次,再后来又变成从医保目录调整文件颁布之日起,此前批准的创新药都可以来参与谈判,这“三部曲”是国家确立的创新驱动战略在医保政策上的体现。
那现在为什么大家还有诸多问题、诸多不满和诸多期待,这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细化了。
现在的“三医”,医保、医药与医疗在方向目标上是一致的——为临床需求得到满足而努力,或者说做真正的创新来填补临床空白。我们做一些me-too药物来实行有效的临床替代,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但是如何看待创新药的价值,如何合理确定它的价格,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真正使老百姓得实惠、企业谋发展,这是一个平衡。